第30部分(第2/4 页)
地研究起来,这两句话是概括了全部历史哲学,也概括了人类的行为哲学。人若真能修养到“不迁怒,不贰过”
,那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孔子再三赞叹颜回,是有他的道理。譬如我们说“怨天尤人”
,就是迁怒的一例。 一个人到了困难的时候怨天,这是普通的事。 说到“怨天”
,如韩愈所说的,一个人“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
这是自然的现象。又如司马迁《史记》中对《离骚》的评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澹,未尝不呼父母也。”这里所指的“穷”
,并不只是没有钱了才叫作“穷”。一件事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就叫作穷。 此时往往情不自禁地会感叹:“唉!天呀!”身上受了什么难以忍受的痛苦,往往就脱口而出:“我的妈呀!”
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人到无可奈何的时候,心理上就逃避现实,认为这是上天给我的不幸。“尤人”
,就是埋怨别人、诿过于人,反正是“我没有错”。古时平民文学中有一首诗说:“作天难作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 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像这样,天作哪一种天才是好天呢?
作天都难作,何况作人?所以一个人为朋友效力,受人埋怨,是难免的。 尤其领导的人,受人物议,更是必然。 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也就是包含了要我们效法天地广大包容的气度。至于“不贰过”这层修养,比起“不迁怒”的操守,那是更深一层的功夫了。下面文章气势再转,更见《论语》编排之曲折而隐含条
290
雍 也 第 六772
理之妙。
周 富 济 贫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子华名公西赤,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岁。 有一次公西赤派出去做大使,这时孔子大概在当政。 冉求是公西赤的同学,他因为公西赤还有母亲在家,于是就代公西赤的母亲请求实物配给,也就是请拨一笔安家费。 孔子说,好,给他一釜。“釜”是古代度量衡的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 这是米谷的成数,数量不多,所以冉求为他“请益”。冉求为同学说话了,老师,一釜少了一点,给他增加一些吧!于是孔子说,好吧!加给他一庾。 庾是古代容量的单位,十六斗。 等于说孔子原来给他五万元,现在又增加了八万。 大概当时冉求是在孔子那里当总务,“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为了同学,不管孔子的意见,另外自己一批给了五秉。 当时十六斛为一秉,现在来说,数字相当大,好像一下子给了三五十万了。事后,孔子知道了,但是并没有责怪冉求;这也是一种教育。当然现在做官就难了,以前做官,讲情、理、法,除了法律以外,还要合理、合情。不像现在的时代精神,以法治为主,专讲人事法规与人事管理,往往无法兼顾情理。 冉求对于这件
291
872论 语 别 裁
事情的处理,孔子如果专讲法令,那冉求是不对的,很可能要撤职查办。 但是孔子没有追究,他始终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袭。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意思是对学生们说,你们要知道,公西赤这次出使到齐国去,神气得很;坐的是第一流的交通工具,穿的是第一流的行装。 等于现在西装几十套,皮箱几十口。 他有这许多置装费,额外津贴,尽可以拿出一部分来给他妈妈用。 我们帮忙别人,要在人家急难的时候帮忙人家。 公西赤已经有了办法,再给他那么多,不是成了锦上添花吗?
这是不必要的。这也就是所讲“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的道理。不过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助人是件很难的事,这牵涉到社会心理问题。 比如有一个朋友,又穷又病,于是替他找些朋友出钱治病。 同样是这人的事情,去找了一位朋友三次,第四次以后,就要找别的朋友了。 有时为了周人之急,我们可以要求别人:“再来一次!”
但别人的答复说:“今天实在不行。”
我们也许可以勉强的说:“这一次算我要的!”这就等于硬上了。 但是某人一死,朋友们又很热心地出钱出力帮忙买棺材了。 有时候碰到这种情形,真使人有很大的感慨,也感觉很奇怪。 当某人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