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页)
和钱也借机结交权贵以谋求升迁,营私舞弊对他们来说是互惠互利的事。可是最后因为名额有限,通关系的人太多,难以人人满足,最终引起了内哄。朝廷得知这个科场丑闻后,为了打击江南地主文人兴起了大狱,命两江总督将人犯捉拿到刑部。那年乡试,吴兆骞凭自己的实力考中了举人,可是也被人诬告科场作弊,同样被捕下狱,一同押解京师。其它的人到北京后,顺治皇帝在太和殿亲自主持复试,可是吴兆骞等八人因被告“显有情弊”,没有复试就被流放到宁古塔。宁古塔地处东北,天寒地冻,无屋栖身,无法耕种,吴兆骞初到宁古塔时还被编入官庄和行伍,有一次前往乌喇(今吉林市)充军,途中雪深四尺,要不是被爱惜人才的镇守黑龙江将军巴海得知后追回,这个苏州人吴兆骞也许早已冻死了。不过后来吴兆骞慢慢适应了这个地狱似的流放地,在苦难和困境中他仍笔耕不辍,还将写东北边疆壮丽景色的诗歌编成《秋茄集》,他也以苏武自比,并说生了儿子就叫苏还,意是苏武早日还乡和自己早回苏州之意。可是希望只是希望,吴兆骞周围很多流放的朋友都死在了宁古塔,他有生之年回家乡的想法似乎已有点渺茫。故旧好友为他奔走融通也不见成效,直到朋友顾贞观结实纳兰性德后,才有了希望。
纳兰对吴兆骞的遭遇其实也早已耳闻,非常同情他,可是当时的情况要救出吴兆骞来也并不是简单的事。也许大家不解,纳兰的父亲是权倾朝野的明珠,营救一个被冤枉的中式举人难道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其实不然,顺治江南科考案并非是一般的案子,它涉及到满汉关系和南北汉官之间的复杂矛盾,更牵扯到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江南的汉族地主官员和文人的一系列敏感的问题,说不定牵一发而动全身,营救了一个人会引起一系列政治反应,纳兰必然地考虑到这些情况。卤莽地去营救,不但达不到救人的目的,说不定反而会坏事,纳兰觉得必须等到一个适当的时机。所以他并没有马上答应顾贞观,这是纳兰办事的谨慎。他必须等到适当的政治气候才能行动,他不是在推卸责任,这是真正地对朋友负责。
顾贞观救友心切,担心吴兆骞是不是还能撑到回家乡的那一日,于是给他写了两首问候的词,词写得深沉凄婉,顾也将词送给纳兰看了一遍。纳兰也为之所动,忍不住泣下数行,性德这时对顾贞观慨然发誓,营救的事以十年为期,最后一定要将吴兆骞救回来,虽然他知道这事困难重重。他必须依靠自己的父亲明珠,明珠也听说过吴兆骞此人,甚爱其才,第二天就叫顾贞观到自己府上来,要当面问清情况。顾贞观来后,明珠和他说:“吴素负才名,又与先生莫逆,老夫愿意一效绵薄。但先生素不饮酒,今日能为君友饮乎?”顾贞观从来不喝酒,见明珠这样许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明珠又笑着说:“先生南人,不肯效吾旗俗请安。今日更能为君友请安者,老夫必有以报命。”顾贞观丝毫没有犹豫屈膝请安。明珠也为顾贞观对朋友的一片忠诚所感动,让他放怀以待,一定可以将吴兆骞救出。 。。
人生若只如初见(7)
经过明珠和纳兰的努力,康熙终于同意将吴兆骞赦还。吴兆骞回到北京之后,明珠和纳兰的贤明大着。纳兰和顾贞观以及吴兆骞三人更是抱头痛哭,在酒席间掩饰不住欣喜,纳兰随即作词一首:
才人今喜入榆关,回首秋笳冰雪间。玄菟漫闻多白雁,黄尘空自老朱颜。星沉渤海无人见,枫落吴江有梦还。不信归来真半百,虎头每语泪潺湲。
真是悲喜交集,情真意切。词中纳兰不说自己为营救吴兆骞付出了多少,可见他也不图任何回报,词中只是一片真挚的友谊,一时这段事在京城传为佳话。当然吴兆骞只是个书生,不谙世事,他只知道纳兰和明珠为营救他付出了不少,却不太知道顾贞观为了救他也是竭尽全力,后来为了一点小事就和顾贞观翻脸,不相往来,吴兆骞甚至还极力诋毁污蔑顾贞观。纳兰性德将这些情况告诉明珠后,在顾贞观曾为吴兆骞向父亲求情的地方,重设宴席招待吴兆骞。然后在左边的柱子上写到:顾贞观为吴兆骞饮酒处;右边的柱子上写到:顾贞观为吴兆骞屈膝处。吴兆骞看过之后甚为惊愕,问纳兰和明珠这是怎么回事。明珠仔细说明原委,并请出顾贞观相见,吴兆骞知道情况后长跪于贞观面前不起,泪如泉涌,说到:“生死骨肉之恩,而以口舌之争辜之,兆骞非人类矣。”,两人相拥合好,大哭不止。
吴兆骞在北京了,总要有个住处,纳兰不但让他们住在自己府上,还把他的妻子儿女也接到家中,吴兆骞感激不已。纳兰与吴兆骞常常“侵晨弄墨,笔彩潜飞;半夜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