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乙:“就是嘛,长途奔袭,只能采取闪电战!”甲:“我们走了六天了吧?多少里了?”乙:“一千里有了吧?”甲:“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从此,“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就成为流行语,风靡曹操的西路远征军,永远地留在了《三国志·夏侯渊传》里。那时的夏侯渊,最高待遇也就是骑一匹马。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不累吗?环境塑造人。在西北荒漠,纵马前驱,风驰电掣,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说辛苦那当然是不轻松,可是,你不这么做,就可能被人偷袭,敌人就可能做好充分准备以逸待劳。那时,就只能横尸大漠。
曹操吟诵着“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产生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豪迈感,这时,他可体会到西凉急行军路上夏侯渊焦虑恐惧和求生的强烈渴望?
西部猎豹的威力———
闪电的力量在速度,更在威力。从遥远的天际,试锋天幕,电光石火,雷霆万钧,霹雳行动,一闪而过,只留下被撕破的天空。闪电战,要像匕首一样,迅疾出手,直击敌人要害。敌人倒下时,还在苦苦思索:你是怎么出现的?小,轻,快,灵,准,狠,一剑封喉,一蹴而就。夏侯渊祁山退马超就是这种战术思想的体现。
214年,马超兵踏祁山,围攻卤城(今甘肃礼县盐官镇一带)。卤城太守姜叙向屯兵长安的夏侯渊求救。救还是不救?若救,派多少人马?谁做统军?谁做先锋?世上本来没有问题,考虑得多了,也就有了问题。中国人从那时起就习惯于以开会的方式解决问题。马超剑拔弩张,卤城危在旦夕,后方文山会海。长安,诸将们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的全是废话。整个军营唾沫星子满天飞。争个面红耳赤,大家的结论回到了讨论的起点:这事得汇报领导,由曹操来决定。千错万错,请示领导不是错,特别是在生性多疑的曹操那里,谁敢私自调兵?姜叙败就让他败呗,谁让他敬祖宗烧香时不烧高香,这能怪谁?派兵去救,胜利了还好说,要失败了,哎哟哟,那可不得了……
幸亏夏侯渊不这样想,这个仗义的汉子看不得别人受难。面对诸将的冷血,夏侯渊忍无可忍,一拍桌子,说:“主公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来回四千里路,先向主公汇报,再等到批示回来,姜叙早就失败了,我们这样做,不能救急!”于是,夏侯渊发号施令,派张郃带领五千精锐步骑兵,抄近路从陈仓狭道而行,像一把匕首,直刺马超而去。夏侯渊自己督运军粮,率领大军,为张郃殿后。马超一看,不好,西部猎豹来了,他嗅到了死亡的气息,未战便怯,扔下军用物资,仓皇逃走。
西部猎豹还没到,西北狼就望风而退。
西部猎豹的战术———
轻兵突入,是以重兵殿后为后盾的。魏国大元帅夏侯渊绝不是冒险主义者。
闪电战的轻兵突入战术,讲究一招制敌。可是,要是不能一招制敌呢?匕首,一分短,一分险,杀人于瞬间,要是这瞬间的出击被闪开,怎么办?荆轲刺秦王,就是用的匕首。图穷匕首见,荆轲刺出去的匕首,被秦王躲过,秦王拔出佩剑,形势突转,最后死的不是秦王而是荆轲。
闪电战大师夏侯渊深谙此道。
张郃就像一把匕首,威慑马超。但是真正逼退马超的,不是张郃的敢死队,而是后面夏侯渊的大部队。长期的沙漠进攻战,夏侯渊摸索出一个得心应手的战术:引蛇出洞。《左传》记载:秦穆公要攻打郑国,本国老干部蹇叔说,“劳师以袭远,师劳力竭,远主备之”,肯定要败,“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可是,菜鸟秦穆公非要派人出征,蹇叔就对着出城的军队哭喊,“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结果,事实证明姜是老的辣,秦军大败。这充分说明远征的难度系数是多么的大!
秦国到郑国,也就是从陕西到河南,夏侯渊当时征西凉,就算是从邺城出发,那到枹罕平定宋建之乱就是从河北到甘肃,这距离比当年秦国到郑国要远得多,路也难走得多。所以,纵使“典军校尉,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也定会“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劳师千里,远主备之,攻城拔寨,谈何容易?闪电战大师夏侯渊除了时时祭出轻兵突入这一险招之外,还要祭出引蛇出洞这一妙招。你不是“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吗,那我就诱你离开墙,走出洞,让你主动放弃自己的优势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