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一两个月,郑毓秀多次为革命党人秘密运送军火,传递情报。作为颇富传奇色彩的女性,郑毓秀还曾经两次参与了革命党人暗杀清廷要员的活动。
第一次是刺杀袁世凯。时值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惶恐不已,为了挽回时局,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预备血腥镇压革命党人。于是,革命党人决定行刺袁世凯。民国元年1月9日(1912年1月9日),革命党人罗明典、张先培得知袁世凯将于翌日早上上朝,于是,郑毓秀、钱铁如、傅思训等10余人聚集商量,决定先暗杀袁世凯,以除革命的真正障碍。根据刺杀行动计划,将刺杀成员分成四组进行。第一组张先培、傅思训、许同华、黄永清、陶鸿源等隐匿于三义茶叶店楼上;第二组黄之萌、李怀莲、李献文在详宜坊酒楼伪装饮酒;第三组钱铁如、曾正宇、杨禹昌、邱寿林等在东安市场前徘徊;第四组郑毓秀与吴若龙、罗明典三人则共乘马车一辆,游弋于东华门、王府井大街之间。各组准备在预定地点同时向袁世凯投炸弹。1912年1月15日,各组已奔赴战斗岗位。郑毓秀突然接到同盟会驻北京支部的紧急命令,放弃刺杀袁世凯的行动。因为最新的情况表明,南北议和的真正阻力是来自良弼,而不是袁世凯。郑毓秀连夜行动,根据平时的线索,通知了8位战友,但未接到通知的战友还是按计划实施了刺杀袁世凯的行动。但刺袁未遂,大批军警赶到出事地点,当场捕获了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陶鸿源、李怀莲、许同华、傅思训、黄永清、萧声等10余人。郑毓秀当时在场,但由于她机智勇敢,最终得以脱离现场。当天晚上,袁世凯的特务头子、营务处总理陆建章对抓获的10余人亲自审讯,后来其中7人由郑毓秀去找外国记者出面保释,只有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是在射击时被捕,罪证确实,被立即执行枪决。
第四章 女中豪杰郑毓秀传(3)
刺袁行动十几天后,郑毓秀又加入了行刺良弼的第二次暗杀活动。辛亥革命推翻清廷后,部分清室贵族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1912年1月12日,清皇室贵族分子良弼、毓朗、溥伟、载涛、载泽、铁良等召开秘密会议,19日以“君主立宪维持会”的名义发布宣言,被称为“宗社党”。成员胸前刺有二龙图案,满文姓名为标志,在京、津等地积极活动,企图夺回袁世凯的内阁总理职权,以毓朗、载泽出面组阁,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然后与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并强烈要求隆裕太后坚持君主政权。这个顽固守旧的良弼,就成为了革命党的死对头。于是京津同盟会下设的由彭家珍、赵铁桥领导北方暗杀部决定对良弼下手。郑毓秀等接到任务后,吸取了刺袁行动的教训,改变了行刺方法,决定派一人先接近良弼,然后近距离炸死他。担当刺杀任务的是革命党人彭家珍,其时彭家珍正与郑毓秀的姐姐处在热恋之中,生离死别,郑毓秀的姐姐伤心欲绝。郑毓秀也十分悲伤,但为了革命事业,仍然坚决支持彭家珍的行刺行动。在彭家珍、郑毓秀等革命党人的周密安排和部署下,此次行动成功实施。
1912年1月26日,正值农历腊八,清廷有在该日为贵胄馈赠腊八粥的习俗。宗社党魁良弼想趁此机会与贵胄商讨进击南方革命军的事宜,彭家珍亦计划于是日杀良弼。在他1月25日给诸同志兄弟姐妹的“绝命书”中,彭家珍写道∶入同盟会以来“未见大效”,“今除良弼之心已决”,“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表达了彭家珍舍生取义的决心。
是日彭家珍穿着高级军官服,自称是清军标统,到北京前门附近的金台旅馆定下房间。次日先到前门军咨府清廷贵胄聚会的地方,但未见良弼。他又驱车直奔西四红罗厂良弼的官邸,良府仆人说,良弼去摄政王府未归。彭家珍乘车行走不远,见良弼乘驷马大车回来,于是急忙回车,追至良府大门口。良弼刚从车中迈下一条腿,彭即赶上前去递名片。良弼正在诧异之间,彭已将炸弹掷出。良弼被炸断左腿,倒在地上,两天后死去。彭家珍因头部被炸,当即牺牲,年仅23岁。由于彭家珍刺杀良弼的地点在红罗厂,史称红罗厂事件。就在彭家珍牺牲后的第17天,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三
1914年,革命党人获知袁世凯有暗杀郑毓秀的计划,于是通知她暂避一时。而此时的郑毓秀也发现救国救民,仅有热情还远远不够,必须具备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才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在这种情况下,郑毓秀选择了出国留学的计划。她的革命生涯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