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常便宜的冰棍喽。”
一时间整个城西的大街上,被这样一句貌似儿歌的内容给吸引了不少人,一问之下,才知道是有人施粥的。而且还貌似有那前几天出现过一次的新鲜玩意儿冰棍。
不管是难民还是城西百姓,还是本着看热闹的人,都向着武家而来。
武清从外表看也不过是一个六七岁孩童,但从他眼睛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孩童,他内敛含蓄,从不做出格的事情,但他又不失调皮,从他那双充满智慧的眸子里可以看出,他有很多孩童都难以企及的睿智。
当第一个难民或者说是乞丐走近粥篷后,武清低声说道:“娘,今ri要辛苦了。”
武大娘慈爱地一笑,让人心中暖暖的,说道:“为娘曾经也经历过苦难,做这些是应该的,更何况有我儿作陪,为娘很是欣慰。”
在前世,任何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孝心,为了做表率,当遇到乞讨者的时候,总要拿出一块钱让自己的孩子亲手放到那只破碗里。这个时代也一样,而且更甚,在科举之前,都有举孝廉为官。所以儒家经典里那句“百善孝为先”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考察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也是看看他是否有孝心。一般对父母至孝的人,都会在这个时代被人们夸赞。
更何况是大唐帝国,大唐帝国之所以深入后世人们的内心,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大唐的文明达到了世界的巅峰,无论军事还是文化,让世界望尘莫及,特别那种无与伦比的大气,那种大海一般包容万象的胸怀,那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扯远了。
武清取出一个豆饼,武大娘盛了一碗米粥,都递给了前来的难民,难民也不道谢,拿在手里直接走到一旁蹲下便吃。围观的百姓有些不岔,以为这人也太没礼貌了,人家施粥给你,你总得道声谢把。
“这什么人啊,人家施粥,竟然连声道谢都不说。”
武清一愣,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想想这些人背井离乡的,于是说道:“略微尽下绵薄之力,何足道哉,再说,都身为我大唐子民,理应相互帮助才对,今ri我施粥,保不准哪天我和娘落难时,说不定也会有人施舍的。”
围观的百姓见武清这黄口小儿竟然也能说出一番道理,也就不再说什么,毕竟那一句“身为大唐子民”让他们都有些汗颜。
那一旁正吃喝的难民眼中更是爆发出夺人的目光。
随着第一个难民的到来,其他难民也陆陆续续到来,依然是一碗米粥一张巴掌大的豆饼,这对于逃难的难民来说,不啻于给了一次活命的机会。
看着这些千恩万谢的难民,武清丝毫没有因为赚取了声望而高兴,他眼中露出了忧伤,他在这个时代的能力真的很有限,没有庞大的财力,也没有强大的权利,他只能赈济几十个人。而那些高门大户能够赈济千人万人,却根本不会理会这些所谓的“贱民”。
等到天sè渐黑,三大木桶的粥也完了,三箩筐的豆饼也完了,可是还有将近几十个难民正在等待。
当最后一碗粥送出后,武清敞开嘶哑的声音说道:“各位父老,各位姐妹,今ri家中已无存米,还望诸位能够理解,在下与母亲已经尽力了,在下深感惭愧。”
难民没有发出不满,也没有怒骂,只是唉声叹气,而后面无表情地蹲在了原地。围观的百姓也慢慢散去,他们为武清母子的仁义而感慨,他们是不会救济这些难民的,因为他们的ri子也不好过。
就在武清和武大娘收拾家伙什的时候,背后传来了一个女童的声音。
“武家哥哥。”
;
第十四章 神秘拜师
武清一愣,这不是徐小樱的声音吗,三年来他的身后总有两个人,一个是徐小樱,一个就是那个庶出的王修。前段时间离开徐北村的时候,也嘱咐过他们,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他们了。
“徐大娘,小樱,王修,你们怎么来呢?”武清问道。
武大娘也露出了疲惫的笑容,整个下午,都是武大娘最累了。
徐大娘对武大娘说道:“我是来投奔你们的,你们不会嫌弃我和小樱是累赘吗?”
武大娘说道:“徐家嫂子,这些年你对我和清儿那么照顾,当初说好了的,等我们这边安顿下来,就叫你们来的,怎么说累赘呢,以后可千万别这么说。”
徐大娘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在一年前得了风寒没几天就挂掉了,这个时代得了风寒基本上算是被判了死刑了。临走的时候武清便和母亲商量过,让徐家母女俩跟他们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