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1/4 页)
虽然有关部门的通知中只字未提张平“*”的事件,更没有说明暂缓“禁麻”是因为张平的“*”事件,但是“麻木”们都说,“这件事情还是要感谢人家张平,是人家豁出命去才保住了我们大家的饭碗。”
江州市和清江县的电视台,报纸报道了市委书记曹永成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疾苦的事情,并号召社会各界对无钱就医,生活困难的张平一家人给予捐助。新闻报道不约而同的都没有提及张平“*”的事件。张平一家很快就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收到捐款后,张平很快到省城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动手术换肾。周安邦考虑到张平手术后身体虚弱,需要休养,短期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于是决定帮助张平的妻子吴英解决工作问题,确保张平一家最起码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开支。
周安邦亲自打电话给清江县制药厂的徐厂长说,“老徐啊,我从来没有找你开过后门,今天我要找你开一次后门,私人求你办一件事情。”
徐厂长十分恭敬的说,“周书记,您有什么指示,我坚决贯彻执行!”
周安邦说,“不是指示,我有一个亲戚,原先是在下面供销社上班的,现在供销社效益不好,她下岗了,我想在你这里开一个后门,把她安排到你们厂里来上班,你看怎么样,有没有困难。”
徐厂长很爽快的回答说,“困难不能说没有,但是书记您既然开了口,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克服,您说吧,您的那位亲戚什么时候能上班?”
周安邦说,“越快越好,但是她上班后可能要请一段时间假,因为她丈夫现在省城医院治病,她需要在身边护理一段时间。”
张平*的事情在清江县传得是沸沸扬扬的,尽人皆知,大家也都知道张平接受了捐助后到了省城医院去治病。徐厂长马上就明白了周安邦的良苦用心,周安邦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帮助张平一家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只能成为个案,特殊情况特殊办理,并不能成为一种惯例或常规作法,否则的话,以后谁家有了困难,只要到县政府去上访或*,就可以解决工作问题,那样的话岂不是乱套了。周安邦是以私人名义来求他帮忙解决“亲戚”的工作问题,既帮助张平一家解决了实际困难,又不打破常规,这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徐厂长脑子里转了几转,很快就心领神会,“周书记,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我会按您的要求妥善安排的,您放心吧。”
清江制药厂自从改革整顿以后,剥离了亏损企业和不良资产,专心于药品生产这一主业,迅速扭亏增盈,产销两旺,并且成为清江县第一个实行股份制改造,申请上市的企业,职工工作稳定,收入丰厚。在清江县,制药厂是许多人羡慕和向往的企业,很多人都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希望能成为制药厂的正式员工,有一个好饭碗。吴英能进入制药厂上班,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至此,由于县政府“禁麻”,张平*所引起的一连串风波和造成的不良影响,总算是趋于平静,料理完毕了。周安邦没有忘记亲自打电话向曹永成汇报善后事宜的处理情况,他把事情的处理经过向曹永成做了详细的汇报,曹永成对此表示满意。
受“禁麻”和张平*事件影响最大的人是县长王振华,本来是想突击做一下面子工程巴结讨好市委书记曹永成,可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弄巧成拙,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热脸贴了冷屁股,挨了曹永成一顿狠批,弄得灰头土脸的,从此以后,曹永成对王振华就冷淡了许多,不象以往那样亲切热情了。王振华感觉到自已在曹永成那里开始失宠了。这还不算,清江县的老百姓都在私下里议论,“禁麻”的主要倡导者就是王振华,他不顾县委书记周安邦的反对,一意孤行,只顾自已大搞面子工程,巴结讨好领导,以图自已升官发财,却置群众疾苦,老百姓死活于不顾,这样的领导私心太重,又怎么能真心真意为老百姓办事呢。从此王振华在清江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威信也下降了许多。王振华落了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后来江州市委有人放出消息来说,曹永成到清江县考察工作,虽说只是一般性的工作考察,可是内心里也想考察一下周安邦和王振华二人的工作能力和表现,以及他们在干部群众中的威信,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的对清江县的干部做出调整。曹永成本来是很器重看好王振华的,可是王振华太急于求成,急于表现自已,结果事与愿违,弄巧成拙,给曹书记留下了一个很不好的印象。曹书记认为王振华华而不实,热衷于搞花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