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看,前边有座庙!”小小伸手向前一指,开心地叫道,小红背包在背上一颠一颠。
远远望去,只见此寺庙宇雄奇,端正威严。寺门匾额上书“石钟寺”三个刚劲的大字。
我立刻想起“坟中客”说过“逢寺必拜”的话来,于是说道: “走,进去上柱香。”说着,我们就手拉手,紧走几步向寺门进发。
“哦,看来那怪人没骗咱们,这庙真的叫石钟寺,不知这上面还有没有其他的寺庙?”小小沉吟着说道。
“傻丫头,这鸡足山被称为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听说在最鼎盛时期,有36寺72庵,常驻僧尼5000余人,形成了‘金殿空中香雾迷,十里松风吹不断’的盛况。大书法家米芾曾亲题‘天下第一山’的墨宝呢。”我滔滔不绝,献宝一样把自己所知全都倒了出来。
“咦?还看不出来我的大笨熊竟然知道这么多东西!”小小眼睛一下子睁大了,看我的眼神充满了崇拜。
“我哪有,还不是前几天那几位来住店的大师说给我听的。”我挠挠耳朵,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那现在山上的寺庙还有那么多吗?”小小好奇地问道。
“恐怕少了一些了,听说,文革期间红卫兵横行,砸烂了这山上的好多佛像,还拆毁了了些庙宇。连名为‘灵山一会坊’的山门都给毁了。而且,据说迦叶庙原来供的珍贵文物木佛像,相传是阿难尊者亲手所雕的迦叶檀香木雕像,文革期间也不知去向了。”我长长地叹了口气,难过地说道。
“哎,真是可惜。”我们边走边聊,转眼已到寺门前。
第十一章 玉色顶骨
“阿弥陀佛!”一声清亮的佛号在我们身后响起,我们回身一看,竟然是一个身着土黄色僧衣,外罩明红色袈裟的老和尚。
奇怪,一路走来,一直没见有人,这和尚是什么时候现身的?
只听那老僧接着说道:“墨魂香魄,仙缘难求。二位施主此行,会有许多不解之缘,望二位稍安勿躁,一心向佛,必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二位佛缘深重,此行必能有意外收获,他日将有缘再临宝山,我们尚有一面之缘。善哉善哉!”那老和尚话已说完,便颔首一揖,飘然远去。
小小和我面面相觑,这鸡足山上怪人还真不少。
大殿中,我们各自拿起三只香。我先帮小小点燃,再来点我自已手中的檀香。可谁知,正当我燃起火机打算点香的时候,我手中的三根菩提香竟然一下子着起火来,那火苗冲起半尺高,险些烧到我的衬衣,我手一抖,三根香瞬间掉落,而一旁敲打木鱼的两个小和尚也慌忙跑过来踩灭了火焰。
小小此时也顾不得祷告,顺手把手中的香插进香炉,便跑过来看我是否受伤。“有没有烧到自己呀?怎么这么不小心呢?”小小拉着我看了半天,关切地说道。
“没事,可能是香的质量问题吧。算了,到下一个庙我再上香吧,在这里就拜拜佛好啦。”我安抚着小小。
当我双掌合什,抬头礼拜时,竟然发现面前的香案上,一个脸盆大小的玻璃罩下,红绒布面上,静静地摆放着一个头盖骨模样的东西,只是它是玉色的,像玉一样青翠,像玉一样莹润。
“这里面供的是什么呀?”我问旁边一位侍香的小和尚。
“哦,那是我们的镇寺之宝,据说是沙门尊者慧鉴,也就是玉顶骨罗汉的顶骨。当年,慧鉴禅师在本寺30年苦修,到80岁那年,顶骨化为玉,从头上脱落,当时竟还未死,次日,他召集僧众讲经说谒后,才自行坐化了。那以后,这玉顶骨就被供奉在本寺之中,听说它曾为一位国王延过寿,后来还曾多次显圣呢。”小和尚很自豪地说起自己的师祖,脸上满是钦敬之色。
我和小小也不禁动容,再次礼拜祝告。
临出殿门,我又下意识地回了下头,竟然发现那玉顶骨通体发光,玉色绿中透白,晶莹夺目,一闪烁间,那光亮就消失了。
我揉了揉眼睛,目光再次聚焦在那玉顶骨之上,时间分秒流逝,玉顶骨再也不见异光突显。
难道,是我眼花了?
当天傍晚,我们入住了石钟寺的客房,在悠远的暮鼓声中,简单地吃了一餐素斋,竟然是别有一番风味。
入夜,寒意像涨潮的海水,一点一点弥漫了我们的全身。
小小整个人缩进被子,只露出两个圆圆的大眼睛,转来转去地想心事。我则背靠床头,坐在被子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反复轻抚着我的“墨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