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 第36部分

第36部分(第3/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LOL:我的BUFF会不断刷新我!开局三个天赋技能太多了SS级天赋,代价是变成女生?领主:我愿建立一方乐土王屠霸业心火沸腾你为什么不打篮球?球神双职业,无限重置,阁下如何应对LOL:我真不是演员啊!第四天灾:玩家对抗玩的就是真实足球教练,我选择国足全民巨鱼求生:我能听到巨鱼心声霸球道绽放于冬网游三国:从南海开始,虎视天下网游大神饶了我规则怪谈:贫僧唐三藏,百无禁忌!我的世界之开局无限资源

情况和智氏基本相同,也会相继灭亡。最后能统一晋国的当属赵国,因为赵国田亩大,又免去了许多租税,办事从俭,养的武士较少,民心归属,虽然历经困难,但最后必定能统一晋国。”

在中国历史上,人心的向背往往能决定一个国家或是政权的存亡,尤其在冷兵器时代,除了其他一些人为因素外,孙武像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子兵法·用间》

战争的胜利主要取决于军队的思想状况,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如此。当时的各诸侯国的土地一般都比较小,国君和臣民的关系也比较直接,国君制订的政策、法令及国君的个人行为都迅速而又直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人民群众对国家和国君的概念也就十分清楚。对于残暴的国君,人们往往编出歌谣来诅咒他们,战争时要么退缩不前,要么干脆逃跑,甚至临阵倒戈;而对于爱惜民众的国君,他们则倾力相助,因为保护国君就等于保护自己较好的生活。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得最响的是“仁政”的口号,谁得到了人心,谁就能稳定国家,谁就能在战争频仍的多事之秋取得发展。

赵国灭掉其他国家而统一晋国,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赵国每走一步,都是本着“爱民”的方针,往“仁政”的理想上去发展,因此,赵国走向强大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春秋中期以后,晋国的大权逐渐旁落到了一些士大夫手中,出现了士大夫专权的局面,即所谓的“政在家门”,晋国国君根本左右不了臣下。栾书杀掉了晋厉公,晋悼公即位后却不敢对他奈何,仍让他在朝廷中占据重要职位,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在这些极有势力的卿族中,数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家最为突出。不久,因为范氏、中行氏行不仁之政,弄得朝野怨谤,就被赶出了国都,于是剩下了后面的四家。在这四家当中,智氏的势力最强,但也最骄横,赵氏的力量较弱,但能够勉力勤政,爱惜人民。这四家同为晋卿,个人的性格特点却大不相同,这就埋下了日后兴败的种子。

首先,在选立继承人方面,他们就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选立继承人是关系到国家兴败成亡的大事,本应持慎重的态度,选贤任能,但智宣子的态度却与此相反。

智宣子打算让自己的儿子瑶作为继承人,他的同族——也是晋国的大夫——智果听说后就赶紧跑去劝说宣子,他疾言厉色,措辞激烈,历数瑶的短处。智果说:“瑶和宵(智宣的庶子)比起来真是差得太远了。瑶比别人强的地方有五清版《孙子兵法》书影

点,不如人的地方有一点。第一,论起身材高大,外观漂亮,美髯长须,比别人强;第二,论起奔跑快捷,射箭驾马,比别人强;第三,论起各方面的技艺才能,比别人强;第四,论起巧于文辞、辩论机智,比别人强;第五,论起刚强坚毅、敢作敢为,比别人强。但是,他的缺点是极不仁厚,自私、刻薄。如果以这五种技艺去统治人民,治理国家,而又残暴不仁,那谁又能制伏他呢?谁又能把他当做君主去侍奉呢?希望您一定不要立瑶作为继承人。如果非立他不可的话,智氏必遭灭族之灾。”智宣子并未认真地考虑智果的意见,反而认为统治人民就需要像瑶这样强有力的人物,于是决定立瑶作为继承人。

仁者无敌(2)

智果看到宣子不可救药,为了保住性命,他赶紧到管理户籍的太史那里声明自己脱离智氏,另立了一个氏别,叫做辅氏。果然不出所料,智氏失败后,遭到了族诛,只有智果一支活了下来。

赵氏立后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形。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做伯鲁,小儿子叫做无恤,赵简子一时很难区分哪一个更贤明一些,就想出来一个办法来考验他们。赵简子在竹简上写满训诫的话,交给两个儿子每人一枚,并告诉他们说:“好好地记住上面的话。”过了三年,问伯鲁能否记得竹简上的话,伯鲁已经忘了,而且伯鲁的竹简已经丢了;问无恤,无恤则能很熟练地背诵竹简上的话,还从袖子里取出了随身带的竹简。于是,赵简子以为无恤勤勉仁厚,比长子伯鲁更贤明,就决定立无恤为继承人,这种立嗣宜贤不宜长的做法,实在是极有眼光。

在治理国家方面,赵简子也独具风格。一次,他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内),临行前,尹铎问赵简子说:“您让我去治理晋阳,您有什么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目录
帝心独宠逆天庶女:胖妃要休夫老攻总以为我把他当替身天生赢家[古穿今]绝色宫女是王妃树欲静而风不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