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台湾回归方面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郑成功从荷兰人的手里夺回了台湾,本想把它作为抗清的海外基地,但壮志未酬,于三十九岁(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去世。其后,郑氏子孙和部将互相争斗,一直未能振作。公元1683年,康熙派施琅攻入台湾,并及时制定政策,让施琅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在康熙的正确指导下,郑成功部将投降。康熙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并将郑成功归葬南京。
对于西北部的准噶尔部的叛乱侵扰,康熙数次亲往征讨。经过艰苦的奋战,终于平定了中国的大西北。
在抗击沙俄侵略的卫国战争中,康熙的决策堪称英明,他指挥大军赶走了沙俄侵略军,并订立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一条约划清了中俄的国界,为中国争取了大片的领土。
另外,康熙本人在科学方面还有一定的贡献。他少年时期就学习天文历法,后来还倡议学习数学,设立“算学馆”,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在医学方面,他以权力推广中国古老的种痘免疫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尊重由西方传来的用金鸡纳霜治疟疾的方法;在地理学上,他还花费心血测绘中国地图;在农学方面,他也能亲自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
康熙大帝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优秀的皇帝,不仅在成年以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就是在少年时期所做的除鳌拜,解决新旧历法之争,平定“三藩”之乱三件事,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了。
平心而论,除掉近代史上的几十年,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很坏的朝代,起码要比明朝好得多。清朝的前几位皇帝,的确还都是很有作为的,尤其是康熙大帝,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出几个这样的皇帝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别的原因先不说,也许与满清入主中原以后,总是担心自己的统治能力有关,在这种担忧之下,比起以前的朝代来,多少增加了一些兢兢业业的精神。或许是一个新崛起的民族更有活力?就像康熙因为有自由的童年生活反倒比那些受到严格教育的许多前代皇帝更容易作出成绩一样,这都很难说。
少年天子的卓越智谋(6)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是蒙古族建立了元朝,一是满族人建立了清朝,但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或浅或深地认同了汉族的文化。他们占领了中原,浸淫了这种文化,却又在这种文化中衰败下去,这又该怎样解释呢?这里好像既有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又像一个令人无法突围的圈,我们就一代一代地在这无始无终的圈中环行下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为巩固权力而下嫁大臣的皇太后(1)
中国古代存在着“和亲”的传统。
提起“和亲”,话可就长了。中国有一句古老的祝福人结为夫妻的话,叫做“永结秦晋之好”,这“秦晋之好”,就是“和亲”的产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你争我夺,似乎永无宁日,不论是歃血盟誓,还是别的什么办法,都不能保证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在黔驴技穷之际,聪明人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把您的国君的女儿姊妹嫁给我的国君,把我的国君的姊妹女儿嫁给您的国君,大家连络有亲,相互扯紧裙带,大概就不会打架了。尤其到了下一代,那就更妙了,您的国君把我的国君叫姥爷,我的国君把您的国君叫外公,那就更打不起来了。于是,春秋混战之际,秦国和晋国这两个紧挨着的国家就和起亲来,互嫁姊妹女儿,不让对方扩张的野心害自己,要永结“秦晋之好”。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晋两个国家是春秋时期打得最为激烈的冤家之一。这下子可就热闹了,国君的妻子成天跟在国君的后头抹眼流泪地哭闹,或是要求放了她的弟弟,或是要求救救她的哥哥,这裙带真是拧得七弯八拐,哪里还有一点亲情的味道。如果要从“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事实来想问题,那么,以此来祝福男女好合,简直无异于诅咒。
诸侯国之间和亲靠不住,皇帝和大臣“和亲”能否靠得住呢?那就更未必了。在一统天下的时候,皇帝有许多女儿,但皇帝却只有一个,因此,皇帝的女儿们只有嫁到大臣的家里,皇帝也把女儿当作笼络大臣的一种手段,但是皇帝照样不相信大臣,大臣也照样造反。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中国历史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功臣被戮,也不会有权臣造反了。看来,裙带毕竟是裙带,以裙带的柔弱去缚那充满欲望的权力之手,是无论如何也缚不牢的。
当然,我们并宋人绘昭君出塞图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