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有人说,曹氏与夏侯氏累世婚姻,所以《三国志》才把诸夏侯曹合传。持此论者,理直气壮地说:同姓不婚是古代礼仪,曹氏与夏侯氏累世联姻,根本就不可能是同出一族。这里有个伪前提:曹操父子是守礼仪的。其实,东汉末年,礼崩乐坏,曹操父子更是率先破坏所谓纲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篡汉称帝,其对风化的破坏,岂是同姓通婚所能比的?曹魏最搞笑的,就是汉献帝是曹操女婿,而曹丕却娶了妹夫献帝的两个女儿,这辈分还真不知道怎么算,献帝在地下碰到老曹该叫“岳父”还是“亲家”?这么有伤风化的事情,曹氏都能做得出!更伤风化的是,曹操死后,“一七”未过,曹丕就把侍奉父亲的宫女叫到了自己的床上。如此曹氏,还顾及同姓通婚吗?何况,那时同姓通婚的,又不止夏侯和曹两家。当时的王基和王沈两位重臣是亲家,且两王还都是当时一代大家名儒。濮阳太守刘暇和同姓刘畴也通婚。何况,户口本上,夏侯惇和曹操两家,一个姓夏侯一个姓曹。
自古以来,婚姻就是权力博弈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夏侯氏手握军权,曹氏借婚姻关系对此进行拉拢或牵制也是理所当然的。再一点,曹操和夏侯氏仅仅是同族,早就出了五服,血缘关系近似为零了,仅在族谱上还能看出N年以前是一家人。即使今天的婚姻法也只是禁止三代以内血统的婚姻。因此,婚姻关系不能排除曹操与夏侯的血缘关系。
又有人说,曹腾兄弟若干,他完全可以从兄弟那里抱养一个孩子。这个说法被袁绍驳倒了。官渡之战前,袁绍照例先进行政治谴责,他找来全国知名作家陈琳写了一篇通电性质的檄文,说曹操的父亲曹嵩“乞丐携养”,这就是骂曹嵩不知是从哪里讨来的野孩子。双方为敌,都愿意用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在极重门阀出身的东汉末年,骂曹操是野种,其杀伤力相当于核武器。
袁绍和曹操是光着屁股一块长大的发小,二人还一起做过抢人家新娘子的勾当,彼此知根知底。袁绍的话起码推翻了曹嵩是从曹腾的弟兄们那里抱养的判断。如果曹嵩真是曹腾从弟兄们那里抱养的,那就叫“过继”,不叫“乞丐携养”。
曹腾官至大长秋,是全国太监总头目,不会随便讨养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否则,要是有遗传病咋办?因此,曹腾必须领养一个知根知底的孩子。太监天天窝在宫里,也就是认识京城里的同僚,可是这些同僚不会平白无故地把儿子送给他的,即使人家愿意送,曹腾也不一定愿意养———养大了人家再要回去咋办?幸好,曹腾并非出生于花果山,他的老家在沛国谯县。在那里,有一家人,是贵族之后,但是到了东汉末年早已经没落,连儿子也养不起了。这就是夏侯氏。
汝阴侯夏侯婴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人,官至太仆,掌管皇帝舆马和出行,是皇帝的心腹。夏侯婴最大的功劳是救了汉朝的第二任皇帝孝惠帝刘盈,不过,当时刘盈还不是皇帝,仅是一个孩子;要害刘盈的也不是别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刘邦。
当时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乘车马急速逃去,驾车的就是夏侯婴。半路上夏侯婴遇到了同样逃亡的汉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收上车来。马已跑得十分疲乏,敌人又紧追在后,汉王特别着急,有好几次用脚把两个孩子踢下车去,想扔掉他们了事,但每次都是夏侯婴下车把他们收上来,一直把他们载在车上。夏侯婴赶着车子,先是慢慢行走,等到两个吓坏了的孩子抱紧了自己的脖子之后,才驾车奔驰。汉王为此非常生气,有十多次想要杀死夏侯婴,但他最终还是逃出了险境,把孝惠帝、鲁元公主安然无恙地送到了丰邑。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再也不用扔下孩子不管就逃跑了。孝惠帝和吕后非常感激夏侯婴在逃亡路上救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紧靠在皇宫北面的一等宅第赐给他,名为“近我”,意思是说“这样可以离我最近”,以此表示对夏侯婴的格外尊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西汉时显赫一时的夏侯家,到了东汉,已呈衰颓之势,到了连孩子也养不起的地步。《魏略》记载,夏侯渊曾经因为贫穷而把小儿子遗弃了。出身好,遗传基因良好,知根知底,这正好是曹腾抱养孩子的标准。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夏侯渊遗弃的这个倒霉孩子就是曹嵩。但是,结合前文论述和《曹瞒传》《世说新语》等的描述,我们可以断定曹操是夏侯氏之子。不过,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我们还是加上“疑似”二字更好。《三国演义》就采信了曹操的DNA源于夏侯氏的说法,在
第十回里说夏侯惇和夏侯渊与曹操是同族。按照遗传学,曹魏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