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页)
有一个优点:从来不在乎官大官小,当年李傕封他做尚书仆射,他眼皮都不眨一下。再说,曹操给贾诩冀州牧之位,当时也是画饼充饥。冀州还未打下来,你怎么去做冀州牧?曹操也没打算让贾诩去冀州上班,而是把他留在军中,让他做司空军事的活儿,放在今天就是军事顾问。天下之人,听说贾诩成了曹操的谋士,无不胆战心惊。奸雄配毒士,早已荼蘼的天下,又会怎样地风云变色呢?
同而不和———
官渡之战进行了半年多,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曹操拎着一只空米袋子,愁眉苦脸地对贾诩说:“军粮将尽,奈何?”贾诩早就看出来了,曹操这样问,其实心里已经是做好退兵回许都的打算了。这还了得!要是让袁绍打到许都,万一被他俘虏,还有活路吗?贾诩一边想,一边动员曹操不放弃、不抛弃。贾诩说:“主公明识胜过袁绍,勇武胜过袁绍,用人胜于袁绍,把握战机也胜于袁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能决出胜负,那只是从万全之策考虑罢了。而要决胜负于一役,只是顷刻间的事。”
在官渡之战还未开打时,荀彧就提出了著名的“四胜”:度胜、谋胜、武胜、德胜(详见
第十章),和贾诩这时的“四胜”何其相似!真正是英雄所见略同。不过,荀彧的“四胜”在官渡战前,是宏观把握的战前动员,是导师的谆谆告诫;贾诩的“四胜”在官渡战中,是微观处理的具体措施,是谋士的机关运算。
曹操就咨询贾诩的问题再写信咨询许都的荀彧时,二人竟然又做出了几乎一样的分析,都说曹操过于保守,打不开局面。荀彧直言不讳地批评曹操是“画地为牢”,是肝胆相照的坦诚;贾诩却曲言曹操“顾万全”,闪烁其词,是明哲保身的戒备。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二人为曹操指的路也几乎是一样的。荀彧直接建议用奇,贾诩则拐弯抹角地说:“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抓住什么机会,贾诩没有说,但是他相信曹操会明白的,坚持了半年没有机会,那只能是用奇了。出奇制胜,但是剑走偏锋也有风险。
荀彧忠心耿耿,心里有啥说啥,直截了当地献计,败了,逃脱不了干系;贾诩不直接说用什么计策,让曹操自己去领会,胜了,功劳有贾诩的,败了,责任没有贾诩的。荀彧的原则很单纯:如何帮助曹操,把自己当作一块煤,投进火炉,以牺牲为光荣;贾诩的原则却多了一个:自保,他第一个考虑的永远是先让自己远离危险。荀彧的献计是中心辅佐,贾诩的献计则是敷衍塞责。荀彧和贾诩献计相同,但是二人的肝肠却是两般颜色。想来,经过处三日留香的荀令君,和这样的贾诩是万万不“和”的。这也算是“同而不和”吧。智慧的高度是一样的,可是,人性的高度却天壤之别。
有荀彧与贾诩相助,何愁不胜?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贾诩找对了老大,人生航道进入了另一片相对平静的海域。可是,有一天,一直以来自保为上的贾诩却自己打破了这份他渴望已久的平静。
赤壁之战本来可以没有的———
208年,曹操占领了荆州,降服了刘表水军,大张旗鼓,想顺江东下。
旌旗蔽江,甲光盖日,曹操踌躇满志地站在甲板上,遥望对岸,他仿佛看到写有自己姓氏的大旗,插遍了江东。贾诩走了过来,向曹操拱手请安,曹操兴致很好,问:“先生莫非有破江东之计?”贾诩笑着说:“当然有啦!”曹操来了精神:“请不吝赐教!”贾诩说:“明公您昔破袁绍,今收汉南,威名远扬,军威盛大……”贾诩不吝恭维之语,曹操皱起了眉,他已经习惯于“贾诩式语言”:若提反对意见,一定是把意见掩藏在恭维里的。现在,贾诩又开始恭维了,也就是说贾诩要对这次行动说不了。果然,贾诩说现在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土乐业,那么就可以不用兴军而江东稽服。
贾诩的意思很明确,现在不能去打江东,必须要等待时机。依然是“贾诩式语言”:从来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让听话人自己揣摩。曹操皱起了眉头,他没想到一贯明哲保身的贾诩居然会反对他。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不知道的是一向重视谋士意见的曹操为什么没听贾诩的。见曹操听到自己的意见后皱起了眉头,贾诩便乖觉地闭上了嘴。忤逆曹操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他不听就让他失败好了,和我什么关系呢?
如果,贾诩有荀彧的殉道精神,坚持己见,以死相谏,曹操也许能领会他的苦心,赤壁之战也许就没有了。遗憾的是,赤壁的大火还是烧了起来,因为贾诩不是荀彧。赤壁大败,贾诩等人在侧,曹操大哭去年已经辞世的郭嘉,哭声里,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