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
这就是天理———
夏侯渊的定军山之败,是曹魏作战史上除赤壁之战的少有的一大挫败。
失败有多大?我们看看刘备一方的反应就知道答案了。在曹操给夏侯渊开追悼会的时候,刘备却在给亲斩夏侯渊的黄忠开庆功会。战前,黄忠是讨虏将军。讨虏将军不在官阶序列内,名额是机动的,可以视需要随时增加,是一个虚职,是刘备照顾老将黄忠设的一个安慰奖。而战后,黄忠竭升为征西将军。征西将军在官阶序列内,只有一个名额,掌握出征军队指挥权,相当于今天的集团军总司令。同年,刘备称汉中王,大行分封,黄忠因定军山之功得以与关羽张飞同列上将,被任命为后将军,并获封关内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忠的功劳有多大,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的损失有多大。
假设夏侯渊侥幸逃脱,是否会被曹操军法从事?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失定军山,曹操是否会斩夏侯渊?不会。一则因为夏侯渊兵败是分兵救张郃,张郃得以全身而退,带着主力退守阳平关,列阵汉水以北,威慑蜀军不敢北渡;二则因为夏侯渊孤军奋战,援兵未至,败亦宜然;三则因为曹操刚出来混时就靠着夏侯渊甩着膀子干,和他又是连襟。最后一个原因很重要,中国人向来走不脱人脉。马谡失了一个小小的街亭被斩,关羽失了战略要地荆州,刘备却举大军为之报仇。天理何在?其实,这就是天理。不过,曹操似乎不是一个讲天理的人。
曹操似乎不领夏侯渊的死战之情。几天后,他在自己的《军策令》里先是对夏侯渊带领四百人去修补鹿角而被害表示沉痛的哀悼,但是接下来,他明白无误地批评夏侯渊虽身负重任却勇而无谋,在军中被人私下里称为“白地将军”。“白地”是白话文词语,就是“平白无故”的意思,“白地将军”就是“多事将军”,平白无故地做决定的将军。夏侯渊如果知道自己死了获如此评价,不知当初是否还要死战。曹操的《军策令》话里有话,就是说夏侯渊谋略不当,致使定军山之败。可是,夏侯渊错在何处,不仅曹操说不出来,我们从史书上也找不出来。曹操这样说,是不是在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呢?
平定张鲁后,司马懿苦劝曹操顺势灭蜀,谁知曹操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之后,就回都城为自己筹划晋升魏王的大业了。曹操犯了一个大错,导致刘备在蜀中站稳脚跟后又向中原走来,才导致了曹操正因为这次坐失良机,才导致后来的定军山惨败,不仅彻底丢失了汉中,也终于促成了三国鼎立。当时刘备举全国之力攻打汉中,志在必得。这时,即使曹操亲至,如果只给他夏侯渊那些兵力,又能有何作为?
宛之战,曹操犯错,典韦死了;定军山之战,曹操犯错,夏侯渊死了。
这就是三国时候的天理?
毛泽东论夏侯渊———
当时,以一军之帅之重,夏侯渊似乎不应该亲自带人去修补鹿角。另外,他分兵一半助张郃,致使定军山空虚,似乎也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毛泽东也曾经谈起过夏侯渊的死因。1971年10月26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两阿提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知消息后,毛泽东高兴之余,对周恩来、乔冠华等人说:“有一出京剧就叫《定军山》,是谭鑫培、谭富英的拿手戏。你们看看《魏书》的《夏侯渊传》。当初夏侯渊打了几次胜仗,曹操写信提醒他‘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当有怯弱时’,就是要想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有打败仗的可能。夏侯渊把曹操的告诫不当一回事,结果全军覆没。你们去联合国,困难很多,要‘以勇为本’,更要注意‘为将当有怯弱时’。”毛泽东引用曹操对夏侯渊的评价来分析他的死因:一味任勇,没有怯弱时。毛泽东是领袖,曹操也是领袖。领袖看问题总是一语中的。
当时曹操让夏侯渊屯兵汉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他守住汉中,封闭刘备进攻中原的门户。夏侯渊要做的应该是加筑城防,修治防械,训练士兵。可是,纵横西凉,虎步关右的西部猎豹,养成了进攻性性格,习惯于侵略性思维。在汉中,西部猎豹仍然习惯于纵横驰骋,他多次和张郃主动出击,骚扰巴郡。曾经有一次,他命令张郃打到瓦口隘,张郃遭到张飞伏击,最后弃马带领几十个人狼狈逃回。本该防守,却动不动地去打别人。打别人却又不符合曹操的整体部署,所以兵力不足,最后总是无功而返,难怪乎军中送夏侯渊一个“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