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恐惧感让他们通常会躲避可能产生恐惧的任何事情和行为,沟通是种技巧,需要练习、学习,可以提高也可以退化,长期不事沟通的人自然谈不上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而拙劣的沟通技巧常常令质疑型的人感到困扰甚至屈辱,越是重要的沟通越令他们感到无力和悔恨。
而很少有让他们感到愉快的沟通的愿因还在于他们对于他人的挑剔。
质疑型的人对陌生人的认识通常使于这个人的缺点,而当那些有缺点(特别是那些缺点是他们自己也拥有,并且努力想驱除的)的人通常会让他们产生厌恶感,而这种厌恶感反映在接触中会是:不耐烦、语气强硬、暴燥。
如果说接触陌生人、不熟悉的人时,他们还有一点礼貌的话,对于自己熟悉且信任的人来讲,他们中很多人都会变成任性、不留任何情面、脾气暴燥、口无遮拦的魔鬼……
所以大多数时候,很难有愉快的沟通,而这种不愉快往往会很长时间占据他们的大脑,这种情绪要么令他们沉溺在思索分析中,要么尽快逃跑。
如果思索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错不在我,我知道问题的结症在何处,我已经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确保以后不出现这类问题,这个时候他们便不再恐惧,要么十分兴奋(为了自己的发现),要么十分愤怒(为了对手的无能和“罪孽”),不论是那种感觉都会令他们抛开本就很淡薄的“人际意识”冒冒失失地宣布他们的发现(尽管这个所谓的发现很多时候并不一定全面,甚至是片面的、不够客观的)。
了解了质疑型的性格和想法,就不难想象邵的心思了,他在这个时候已经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发现中——专用名词的歧义,而完全忽略了合作伙伴的处境,完全没有意识到彼此的合作气氛是十分脆弱的,需要所有参与的人小心翼翼地呵护,他的脑袋里完全没有“自己也要对人际关系的好坏负责”这个概念;甚至是“人际关系”这个概念(这虽然很令人恼火,但却也是他们单纯的表现,毕竟说倒底他们的本质其实是个聪明的大孩子)。
而且,即使没有恐惧,以他们的思维模式,也很容易发现“打上门来”的那些人身上的“缺点”(毕竟人无完人么),而这些缺点中总有一些会令他们感到不快甚至是愤怒(其原因放在后面分析),当这种时候,他们所表现出的抵制、轻慢非常明显,让人很不舒服。
操作方向:
让我们看看童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童最终回了邵一封邮件(当然是抄给所有人),全文如下:
邵,你好!
邮件收到!非常感谢你的建议和支持!
我提供的文档中确实存在错误,谢谢贵部的同事的细心和负责,给我们指出来,不过该处错误仅是一处笔误,后文中提到的同一参数均不是错误的,并不影响整个文档的可信度,这一点请放心。
关于名词解释这个问题,确实说出了现有的实际问题,确实大家的沟通有很大障碍,也亟待改进,但是公共平台的术语是沿用平台开发部门的说法,并不是OEM部的内部专用术语,所以,建议把相关问题提给平台开发部,请他们在全公司将术语的内涵和外延统一,OEM部一向很希望并且支持公司内部的专用术语统一。
至于我们之间的3次面谈和5次邮件往来,我希望你能谅解,因为我们两个部门的技术、运营互不了解,存在很多隐藏的障碍(包括运营方法、技术细节),仅通过一两次的沟通总会有所遗漏,而我本人则希望,能在开发之前尽可能的减少因遗漏和失误造成的返工和人员、时间上的浪费,这一点也希望贵部的同事能够体谅。
当然,如果贵部有更好的方法,能让大家不经过沟通就能了解彼此产品的技术细节和运营策略,并制定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方法,我们非常欢迎提出来,如果有必要,可以由OEM部出面,请贵部给我们培训一下。
最后,我个人有个请求!我知道贵部的同事们都很忙,但还是希望能抽出时间将需求文档看完,再讨论、评价我方提出的方案!
非常感谢贵部的协作和个位同事的支持!
虽然童的处境很尴尬,但是他并没有站在敌对的立场,也没有摆出强硬的姿态,而是将事件本身的严重性弱化(其实本来也不是什么严重事件),大体有以下几点:
。 保持合作的姿态,并且尽可能照顾合作者的面子和情绪;
。 首先承认对方观点中正确的部分,并表示赞许,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将需要澄清的问题打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