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自己多半会迷路。
学校联系好的一辆当地的旅游大巴早已等候多时,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司机和一个头戴圆礼帽的随车女导游恭敬地站在车门两旁,口中一边说着“欢迎您来京都”一边频频鞠躬行礼,脸上的神态别提有多虔诚了。王文俊心生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跨进了崭新的大巴。而当藤井先生他们要登车时,男司机和女导游的腰弯得更深,鞠躬如捣蒜一般,王文俊认为凡事都有个度,即便是在奉顾客为上帝的日本,如此做派也有些过了。
日本人尊称顾客时要在“客”字前加一个“御”,在后接一个“样”,写出来就是“御客样”。“御”的意境不用多说就可理解,光看字面就透着神圣和敬意。可是这个“样”字却令王文俊不解,虽然为汉字,但为何这个“样”字带有尊敬之意,始终号不准脉。工作之后,他又接触到了更多的与商业伙伴打交道时使用的特定的称谓,例如在人名后加“殿”字,多用于书面文字,给山本发传真或邮件时,就得写“山本殿”,如果山本还有职务,那必须还得写上职务,例如“山本部长殿”。这个“殿”字更把王文俊吓到,觉得日本人再怎么想要达到尊重对方的目的,这个字用得未免也太夸张了吧。
上车后,戴着圆礼帽举止优雅的女导游先举着车载麦克风低声细语地做了一番简短的欢迎致词,而男司机则将左手搭在右手上垂直交叉身前笔直地站在她的身后。一番致词下来,两人又行了好几次礼;藤井先生等坐在位子上也是上半身前倾还礼。不少同学也被双方的一来一往带动得下意识地学了起来。
车子缓缓发车,一路上男司机如同载了一车灰姑娘的水晶鞋,不敢狠踩油门更不敢猛踩刹车。王文俊觉得他把大巴车当成了卢浮宫里的艺术品。大巴车匀速行驶在京都干净的马路上,坐在上面的人甚至感觉不到车在动。
“别看这个日本老伙计,这车开得真有水平!这么大的车居然不晃一下,怎么练的?”大炮一边观看街景一边由衷地发出感慨。他哪里知道,这种旅游大巴若是敢开得让客人感觉不适的话,那么司机下来就得扒下一身的深色制服走人。“御客样”若是不爽,就会让你变个样!
京都的市中心还是挺繁华的,但与东京的繁华又有不同。王文俊几乎看不见很高很出奇的高楼大厦,楼高都比较矮,风格也有种说不出的不求突出的“平庸”,想必这是为了不破坏这座古都传统风韵的一种规划和匠心。季节恰逢树叶泛黄的秋天,错落有致的金色如同一大块一大块的晚霞映照下的云团浮于城区,微风拂过,撒下金子般从天而降的鳞瓣,王文俊想踩在上面一定很舒服,肩头胸前偶尔落上一两瓣则更具诗意。
初览之下的京都给人一种时空停滞的慵懒之感,连路上行人的脚步仿佛都比行走于东京街头的人们要淡定安然些,处处散发着一种古都之美,由骨子里向外不经意流淌的历史的厚重和底蕴。
第一站王文俊他们参观了“三十三间堂”。“间”是长度单位,指的是两柱之间的间距,换算成公制是多少王文俊没有记住,光顾着参观大殿内供奉着的一千尊观音雕像以及本尊的千手观音坐像。因为不是佛教徒,王文俊很少经历这种场面,而突然看到一千尊栩栩如生的观音雕像还是很震撼的。不过日本的寺庙基本上是禁止拍照的,王文俊虽然带了相机,但最后还是没有照,也无法保存下来或洗出来供日后回味。也许这就是日本人对佛的态度吧,想拜得亲自来到佛前,而且拜谒也是一瞬之事当时之事,不求日后反复的长久。
三十三间堂三十分钟就转完了,下一站就来到了著名的清水寺以观真容。京都是一座古今融合时空协调的城市。下车处还挺繁华,转进小巷则立刻是另外一个世界和时空,承载太多哀愁璀璨的石板路,古香古色的临街饰品,无声无息的前行队伍。仅是走着,王文俊就有一种身心被稍作梳洗的虚幻感,许久未有过的踏实。
闻声不如见面。待到清水寺前,所有人都被古人创造的文明和凝重博大的历史所深深感动,徐徐不愿前行,想要再仰望一刻她历经风霜的伟岸。
朱红色的长廊,万里无云的蓝天,洁白如肤的墙壁,郁郁葱葱的绿木,身形各异的群山……这一切构成了一张美不胜收的图画,没有一丝多余的修饰,没有一处无需的瑕疵,恰如完美二字。
王文俊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眼前的京都,远胜于东京的喧嚣华丽。他搞不清到底哪一面才是真正的日本,或许二者都是,本应二者皆是。 。 想看书来
第十二章 即逝
四个人八只瞪得斗大的眼睛顺着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