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她本意并不想学什么无线电和通讯,但具体干什么,她心里又不清楚。
徐惠芳这些激进抗日思想完全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完全支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在父亲的眼里,北伐胜利了,建设一个新社会的理想影响了他。
国民党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从军阀割据,又到后来打起了内战。
在女中上学的时候,学生们就曾激烈地争论过这些问题。
女中那时也有地下党左翼人士在活动,宣传共产主义,徐惠芳当然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但她觉得那种宣传是那么振奋人心。
她一次又一次和同学们参加学生运动,在大街上游行,在学校里演讲,她觉得那些日子是那么扬眉吐气。
徐惠芳这些举动,引起了姑父的反对,回到家里自然少不了一番唇枪舌剑的争论。
姑父不想和她争论,也不屑和她争论,便强令她退了学。
这对徐惠芳来说是一个无情的打击,她为了抗议姑父便开始绝食,一天,两天,三天,她拒绝任何人送来的食物。
最后姑父不得不向她妥协,重新让她回到学校。
也就是从那时起,她从家里完全搬了出来,住进了学校。她很少回家,就是回家了,也不愿意见到姑父。
每个星期天都有母亲和姑姑坐着车到学校来看她,给她送来吃的和一些衣物。
这次她到这所学校来上学,一半的原因也是为了逃离那个家。
姑父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想法。
潘淑琴了解徐惠芳这些情况,是断断续续的,甚至一直到后来发展徐惠芳为一名地下抗日组织成员,那时潘淑琴才完全了解她。
那次开学没多久,徐惠芳就参加了潘淑琴组织的一次学生活动。
潘淑琴组织的学生活动当然都是秘密的,这所学校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
这是一所汪伪政府开办的半军事化学校,学校里的老师大都是汪伪政府军政官员,有的还受到过正规的军事训练。
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汪伪政府官员的子女,就是其他一些学生也是受过严格的审查才来到这里的。
潘淑琴知道,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一些积极分子是很困难的。
即便这样,她还是发动起了由十几名学生参加的课外学习小组,名为学习,其实这是一些较进步的学生聚在一起,没人的时候就大谈国民党,共产党,谈论日本人侵略东北争论一些国家危亡的问题。
这时候潘淑琴的很少插话,他知道在这种环境中话说多了,对自己是有危险的,他只是在关键的时候点拨几句,使学生们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中走出来。
徐惠芳很快发现了这个学生组织,她是听一个女同学告诉她的,那个同学比她早一年入学,也是最近刚参加到这个组织中来。
第二十八章.毅然奋起反抗
一.
一份日本大本营的密令到达上海日本派遣军总部,“把加强战备重点放在中国南部,尤其是长江下游领域”, “特别要重视上海及周围地区。”
一向自信“武运长久”的日酋桥本太郎接受到命令后,迅速命所属日军部队立即投入长远的部署。
这就是日军密谋实施的包括外围阵地战和巷战在内的“上海决战计划”。
按照这一计划,将在大上海展开“焦土战”和“玉碎战”,以“纵深防守”和“机动出击”给“未来敌军主力以成建制重创,减轻本土防卫压力。”
日军未来“上海决战计划”中最险恶的一招,便是“巷战”。
“决战计划”的要点,首先是强化上海外围的城防工事。
日军工兵部为此专门制定文件,明令要达到“既隐蔽又坚固,且便于出击。”
“巷战”的布防线基本上沿着市区主要交通干线,由杨浦,虹口,沪北,苏州河两岸,沪南,沪西,浦东依次展开,在每一要冲地段和路口都设置了几个兵力集结点。
这些集结点均配齐重武器阵地,军火库,火力交叉射点,阻击街垒,营房,野战医院等。
日军计划在上海市内设置的火力点多达百余处,并形成多道坚固的防线。
如将这些点和线,在市区地图上一一标出,真令人不寒而栗。
累积百年形成的上海中心城区精华,将会在未来战火中毁灭殆尽!
为了抵抗进攻军队的地空立体战,强迫居民或侨民住进顶楼,充当人体盾牌。
他们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