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第1/4 页)
在美国,赚钱是一种美德,赚了钱后究竟该干些什么事情?
[圣经]中有一段记载,耶稣曾对他的门徒说:富人想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换言之,富人进天堂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散尽钱财。
这与美国上流社会的一些人热衷于慈善事业是有关联的。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起步时一无所有,去世时总共捐献了亿美元。
美国航运大王范德比尔特也是试图以对于艺术的捐献来摆脱自己出身贫穷的阴影。
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夫人一起创建了比尔和梅琳达基金会,该基金会每年的捐款金额超过了10亿美元,用于资助医疗,保健事业。
在欧洲,有贵族封号的人不仅意味着地位;还拥有财富。
第二四八章。上流社会生活
一.
他的血统纯正,还意味着他的举止;教养;风度甚至道德方面都为人楷模。
同样,在美国一个人有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富,但他决不可能一夜之间迈入受人尊敬者的行列。
要赢得世人的尊重,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还需要练“内功”。
卡内基音乐厅,杜克大学,福特基金会等等名字似乎都在提醒人们注意,现在处在美国上流社会的人士在巧取豪夺的同时还有事业成功后回馈社会的另一面。
来自美国上流社会的人除在言谈,举止,穿戴,休闲方式,居住地域,个人价值观与普通人不同之外,还应拥有一些被社会公认的共同“背景”。
比如,上流社会的子弟一般在少年时都进入有名望的私立寄宿学校接受教育。
这些有名望的私立寄宿学校大多位于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其中多数又属于美国主教派教会办的教会学校。
英国的泽西岛是一个有名的“百万英镑”岛,岛上居民几乎都是百万富翁。
在这里,一个个华贵优雅的别墅绵延在美丽的海滨,怒放的鲜花几乎包裹着曲折蜿蜒的海滨小路。
岛上一尘不染、林荫密布、海鸥成群。这里不允许政党存在,一派安静祥和景象,是英国富有阶层的天堂。
英国富裕阶层的人喜欢安定的生活,读书、看报、喝法国红酒、沿着风景优美的海滨小路散步。
他们中许多人思想比较保守,不太喜欢旅游。当然他们也会出国度假,但对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很反感。
当然,300万英镑只是上流社会生活的平均价码,地区间也存在差异。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终身享受这种生活需要250多万英镑。具体到伦敦,则需要340万英镑。
如果是在伦敦一边工作一边享受上流社会的生活,至少需要年收入30万英镑,外加资产130万英镑。
凝聚起“上流社会”的圈子。这里需要的是内敛,不是自傲,要注意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
最重要的是明确大家的朋友关系,打造一层不同于以往的人际脉络,把自己的学费——机会成本发挥到极限价值。
二.
陈颖弘的姑父孟远山,姑妈陈雨桐是美国上流社会有名的人物。他们没有孩子,自从陈颖弘来到他们的身边后,他们高兴极了,能遇到这么一个嘴巴甜甜,长像迷人的小天使,让他们做梦都会开心地笑起来。
生活中处处有势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势利行动,常常是在跟人交往时漫不经心地表现出来。
媒体是传播势利文化的重要基地,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的是宾利汽车、百达翡丽手表、登喜路服装等。
在纸媒上,我们看到连篇累牍地引用阿伦特、萨义德或者桑塔格。
因为这些人背后都有无数八卦故事值得阐发,比如他们的民族、信仰、师承、情人,对二战的恐惧,对###教的态度等等,可很少有人能准确说出他们思想的真实价值。再坚强的堡垒也敌不过金钱的侵蚀。
社会交往,评价体系,都使人们逐渐丧失以个人理性来评价事务本身价值的能力,一切以迎合别人为重。
可是我们不应该嘲笑势利的人,这种姿态就是一种势利。
应该记住的是,势利本身不创造价值,永远是先有价值,后有势利。关于谈论与知名人物的关系以自抬身价,关于人们通过与他人做比较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重点将放在美国的势利上。一个国家越是在意民主,它的人物就越势利。
人们当然知道,势利不是我们时代的特产,任何时代都充满了向上攀登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