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她们是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有特殊技能的人。
豺狼总是要吃人的,更何况在汪伪特务“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口号下,注定一些被俘抗日志士的牺牲命运。
他们要镇压反抗的人,要转嫁多次失败的责任。
第三十七章.浓缩着人们的情谊
一.
杀戮,鞭笞,压榨,在敌后沦陷区的苦难经历如梦魇般侵蚀她们每个人的大脑。日寇这两个字,像刀一样戳进她们的心窝,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刻骨铭心的仇恨。
日军在沦陷区推行“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企图毁灭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于是,日本法西斯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满亲善”和“武士道精神”成了学校教育的毒瘤。
日本鬼子侵华期间,多次颁布双好教育宗旨。
这充分说明,日伪办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将“日中亲善”、“###防共”,“共谋东亚和平”,“抗日是害国”,“亲日才是爱国”等彻头彻尾的汉奸思想灌输到纯洁的青少年们的脑子里去。
使他们没有祖国观念,没有中华民族意识,更进而消灭他们的复仇心理,一切听从日伪政权的摆布,日本鬼子企图亡我国家,灭我民族的野心昭然若接。
但沦陷区的人民没有向日本侵略者低头,“奴化教育”非但没“愚”倒青少年们,反而激起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结,挺直腰板迎接那未来抗战的曙光。
现在祖国对日的全面抗战已经发动,并且大量消耗了敌人,日寇已疲于奔命。
咖啡是舶来品,刚传入上海滩时,赶时髦的新派人物喝了,往往叫苦不迭,没想到竟像咳嗽药水一样难喝。
慢慢地随着西餐在上海滩的推广和普及,咖啡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所喜爱。
上海人有着喝咖啡的传统。
如今;在这个城市里;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巷尾。
平底阔口的咖啡杯,身着制服的女招待;再加上一排排整齐的火车座;这些属于过去咖啡馆的标志;依然能在老牌咖啡馆里见到。
毕竟懂得品味老上海咖啡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对于老咖啡客和老咖啡馆老板来说;老上海的咖啡是他们永恒的话题。往事如烟;只是咖啡会一直飘香。
同样是在咖啡里喝咖啡;老咖啡客们的讲究却很多,说起来也头头是道。
老咖啡客们至今仍念念不忘当年泡咖啡馆的日子,DDS,沙利文,吉美都是他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尤其是上海咖啡馆的前身CPC咖啡馆,在老咖啡客的中间是鼎鼎大名的。
上海的老咖啡客们都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煮咖啡如同大师演绎音乐作品;普通人听来一样的曲子;不同的大师能演绎出不同的风格。
徐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上海煮咖啡的大师,那些上海滩的老咖啡客们大都在年轻时就品尝过徐先生的手艺。
当时光停驻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南京路和外滩的咖啡馆内,暖意渐浓的午后,吸引着咖啡客们的;不仅仅是那淳香四溢的咖啡本身,还有那份置身世外的怡然自得。
炭火咖啡,抹香奶茶,巧酥冰沙。
入口即化的奶油蛋糕,不加糖的清咖啡,小匙搅拌咖啡时在杯沿发出的微响,咖啡壶上和阳光一般淡的烟篆,低声的谈话,味道非常不错,消费也不算很高,它为人们营造了一方温馨的天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聚畅谈的场所。
小小咖啡馆,浓缩着人们的情谊。
二.
上海是个有丰富历史内函的城市,积淀着深厚的文化,阅读上海,也就是阅读一部大百科全书。
如何去阅读上海,也要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去探索应该从怎样的角度阅读上海。
通透的玻璃将四面的景色都拉到了眼前,让我们可以一览无余地阅读周围的老房子,树和人。
于是,上海的文脉便在我们面前绵绵展开。
黄色的霓虹灯似乎把黑色的夜空拉开了一道口子,由远而趋近,便能看到美浓咖啡馆的玻璃和粗砺的木柱结构,轻盈与凝重在这里得到了组合。
高贵的红酒与廉价的酒架形成了显豁的对比,这种对比似乎有一种性别的含义,就如女性柔美的肢体衬托在男性坚硬的肌肉底下。
二楼的布置简洁而通透。
四面皆是玻璃,与外面的空间融为一体。
坐在这儿,犹如置身于一个大看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